基础创新是什么?应用创新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
谢邀,个人认为基础创新更多的是在基础上的创新,比如理论创新,基础构件创新,基础架构创新等。而应用创新更多是在应用方面,如应用范围创新,应用工艺创新,新产品应用,应用评估方法创新等。个人见解,有误请见谅。
这是一个好问题,我的观点如下:
基础创新,可以与基础专利相对应,而应用创新属于外围专利,应用型专利,衍生型专利。
先有基础创新,后有应用创新,先有基础专利,后有外围专利。
基础专利,一般是不容易规避、结构最精简的专利,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技术原型机。
应用创新都是围绕该基础专利,并没有根本性地脱离该基础专利的基本原理架构。
例1
举个例子,《钢铁侠》大家都看过,在第一部《钢铁侠》中,托尼·史塔克在恐怖分子的监狱中生产出了第一代钢铁侠战衣-马克1号,这个就是基础专利,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发明创造,它定义了钢铁盔甲的基本原理结构,作为第一代原型机,各方面都不太好,需要改良。
马克1号钢铁侠1中最初的战衣,使用相当简陋的材料制成,功能不全面,只能持续使用大概50分钟。武器较弱,易损坏。
在他逃出监狱后,改进了钢铁盔甲,制造了另一块聚变能源,成为真正的钢铁侠。这个改良版的钢铁战衣相对于第一代,主要是改变了能源供应装置,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因此这就叫应用创新。
例2
再举个例子,基础创新是一种阻燃型纤维,这是一种新型的材料创新。那么,其应用创新是什么呢?比如用该阻燃型纤维生产制造成的消防员的防火服、防火手套、防火靴,这些属于在阻燃型纤维下游的应用型创新。
即把阻燃型纤维变成了另一种产品形态,在别的技术领域进行应用。
例3
再举个例子,手机的最基础创新是什么?最原始的手机只包括一个控制单元、一个显示单元、一个存储单元、一个输入单元、一个通信单元。我们再看现在的手机,是不是仍然具有控制单元、显示单元、存储单元、输入单元、通信单元?现在的手机虽然加了许多新的功能,但这些基本的功能都是不变的,这些不变的,就是基本的,就是技术的基础,其他附加的属于应用型的技术创新。
大家说我讲的对么,欢迎一起交流讨论哈。
整个人类的知识体系的层次是这样的:最底层的是科学,科学一般是研究宇宙的基本规律,比方说牛顿的经典物理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波尔的量子力学。
在科学的基础上是技术,技术就是要把科学的结论应用到实践上,比方说,爱因斯坦通过证明了E=MC^2,后来原子弹才制造出来。有了量子力学,才有中国的量子计算机。
在最上面,就是应用创新。应用创新基本上是源于用户需求、为用户带来价值的创新应用设计。
我想,你提出的基础创新,是指上面所说的科学和技术层面的创新。
科学与技术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经常被一起来使用,两者之间有区别。
应用创新跟技术创新之间有区别,比方说,一个新材料技术创新上来说,使得他的耐火度达到2000度。然后家电企业,拿这种材料做保温装置,解决了用户耗电的难题,这个就是应用创新。
应用创新跟技术创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应用创新会要求更多的进行技术创新,来解决实际中的各种问题。技术创新能够支持更多的应用创新,5G来了之后,一系列的应用应运而生。
科学的知识决定了技术创新、应用创新的上限。科学上有了突破,能够带来整个人类的变革。比方说,有了空气动力学,才有飞机;有了飞机,为了更好地做好民航,对了新材料又有了新的要求。
相对来说,科学与应用之间的跨度比较大,直接影响不强。但这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科学促进一切。技术与应用之间相互促进。
国家创新体系是什么为主导什么为主体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外界互动等要素组成。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我国基本形成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创新体系,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以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为重点,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
三个体系建设是什么
“三个体系”建设:
一是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工业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基础产业相互支撑、互动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快工业化进程;
二是现代城镇体系,按照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着力构建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协调发展的城乡布局结构,以城镇基础设施的集中建设,引导产业的集聚发展,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加快城镇化进程;
三是自主创新体系,重点抓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建设一批工程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立健全产学研有效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为率先实现崛起提供科技支撑。
党和政府为什么如此重视科技创新
谈科技创新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创新,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或知识创新是提出新观点(包括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发现和新假设)的科学研究活动,并涵盖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以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已知事物等。原创性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在一起,使人类知识系统不断丰富和完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产品不断更新。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引领的管理创新作为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科技创新的主题,是当今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知识、新艺术的一部分,它自身也是电子信息或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发现和新假设的集成。
科技创新涉及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际组织、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包括人才、资金、科技基础、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创新氛围等多个要素,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从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构成的技术创新双螺旋结构出发,进一步拓展视野,技术创新的力量是来自于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来自专家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信息技术引领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推动了管理创新,这既包括宏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制度创新,也包括微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无疑是我们所在这个时代创新的主旋律,也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之间的协同互动共同演化形成了科技创新。
十四五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
第一,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具体到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是要稳妥有序的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高标准、高质量的建设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发展,要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推动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点是要打造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一体化,重点是要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要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要在全国高质量发展当中起到重要的支撑和示范引领作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是要开好局、起好步,确保“十四五”时期要有明显的进展。
第二,持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西部地区要提高政策的精细化水平,推动区域内部能够互促协调,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东北地区,要使全面振兴取得新的突破,加强政策统筹,维护好国家国防、粮食、生态、能源、产业安全。中部地区,要加快崛起,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东部地区要加快推进现代化,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来带动产业升级,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此同时,还要加强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推动建设海洋强国。支持国家级新区等功能平台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过程中起到带头作用,要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高地。
第三,着力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重点是要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支持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在经济和人口等方面的承载能力,支持其他地区增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方面的功能,通过这些努力,推动我国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更有效率、更高质量。
标签: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改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