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科技方面有什么新的发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成就就要表现在农业科技、生物医药科技、国防军事科技、信息科技、航天工程和交通运输科技等领域。
一、农业方面
(1)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迄今累计增产稻谷6亿吨。六七十年代的国力展示,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2)转基因技术的引入为病虫害的防治、农作物的反季栽培带来了福音
二、生物医药科技
(1)重组入P53腺注病毒射液,这是由中国企业自主开发的重组入P53腺注病毒射液产品,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个比准上市的基因治疗制品,开创了肿瘤基因治疗的新局面。
(2)生物科技的突破,不仅初步改变了中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的被动局面,还带动形成了近600亿元的现代生物。 (3) 中国培育出的克隆牛,我国第一头克隆猪。
三、国防军事科技
辽宁号航空母舰,简称“辽宁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
四、信息科技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
最突出的量子卫星,属世界顶尖技术,目前国际唯一。
四、航天工程和交通运输科技
(1)动车、轻轨、地鉄、磁悬浮列车等新的交通运输方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航空运输的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十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20世纪以来,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1)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2)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完成的。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
(3)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并赋予中华民族复兴以新的强大生机。
(4)这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和团结中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胜利,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和人民郑重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
1977年我国科技改革背景
科技体制改革存在内、外双重的背景因素。
一方面,全面规划的科技体制,完全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已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此前,研发活动的全部流程由政府在计划模式下组织规划与实施,体制比较僵化,科研机构的人力、经费、物资等完全由政府按计划统一调配,科技与经济脱节比较严重,知识分子地位下滑,人才的管理限制过多,学术研究的气氛不浓,过于强调自力更生而忽视引进吸收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当国家事业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原有的体制机制呈现出一些弊端。
另一方面,世界科技前沿,特别是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计算机、分子生物学、空间科学与环境科学等领域日新月异。自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持续加强基础研究,而 20 世纪 70 年代高技术产业在硅谷等地也开始独领风骚。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都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苏联虽不甘落后,但在总体状况下滑之后,一度出现“科学与科学家对国家的经济繁荣和发展不是必不可少”的错误观念。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虽已建立起科研与生产的体系,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但在基础科学与高技术领域却拉大了差距。
科技体制改革,首先是一场观念的变革。“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确立了新的科技体制指导思想,将科学技术的地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邓小平关于科技与生产力关系的论断,最早于 1975 年听取中科院工作汇报时提出——“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是生产力”,这针对的就是“文革”中的弊端。在 1978 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他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标签: #改革开放后的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