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我眼中的中国科研:一个中科院退学博士生的感想》
我眼中的中国科研是这样的:
比较擅长技术攻关,尤其是需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的技术攻关。如两弹一星、北斗、银河计算机……
比较注重科技应用,应用推广时有强大的政府行政力推动,阻扰新科技推广应用的任何利益集团和利益个人都无力阻挡。如高铁、互联网、天眼监控网、移动支付……
不适合、不擅长精细的技术开发,尤其是体量很小的精细技术,如精密仪器、各种关键小部件、生物医药等等。但只要能搞到现成的,就很有热情地组装大玩意,如C919,一流医院,里面的真家伙都是进口的,但整合成大件我们很有热情,而且有行政力推动。兴趣似乎都在一个大字上。再关键的东西,只要是小的就不想搞或搞不出来。
基础科学创新,彻底无望。因为根本没有创新的环境。思想不自由,歪门斜理不允许,板凳甘坐十年冷者无法保障其体面生活甚至体面工作。考核压力、升迁压力、生活压力迫使原创者们把大量时间精力浪费在无意义的论文、学术活动、抢那些迎合拨款者意愿的项目上,甚至放水造假应付。浮躁的社会、禁锢的社会与原创无缘。
至于这篇文章的真实性如何,个人没有在中科院任过职,自然也无法判断真假。不过根据国内的科技成果,还是可以略做推断的。近年来,国内科技发展也比较迅速,不少科研成果相继转化成实物。如: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歼20战斗机,山东号航空母舰,量子通信,可控核聚变。以上都是在重大,重要领域的突破。但是在精小领域的突破就比较少了,就常说的:射频部件,滤波器,高端电阻电容,工业软件等等。也就是说,国内在重大设备上做的很好,但是涉及到高端重要的零部件,就不如国外了。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攻克被国外卡脖子的那35项技术。
2019年,科技日报整理出了国内被卡脖子的35项核心技术中大部分都是精细化的器件,基本上没有巨型设备,如:模锻液压机,龙门吊等等。而精细化设备,就是考验一个国家的精加工能力,材料技术。这两项技术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突破的,是需要长时间累积经验的。要知道国内发展高新技术满大满算也就是五六十年,在这之前根本是没有一点底子。你想要用五六十年走完别人上百年的路,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尤其是对于材料技术和精加工技术而言,这两项就更需要技术积淀了,大量的反复实验积累数据,才能找到更加适合的方式。
说完了,国内科技的现状,还是来看看这篇文章中的大概内容吧。
众所周知,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利益纷争,这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尤其是当今社会。由于现在的人们大部分是向“利益”看齐的,搞科研也好,不搞科研也罢。首先得保证科研人员的待遇和工作环境。不能让他们一边搞科研,一边还担心生活得不到保障。所以说,提升科研人员,技术工人的薪资水平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人才,留住技术人员。但是可以看到的是,一般的企业,领导层级和一线工人得薪资差太多了。特别是在今天生活代价高的情况下,一个企业的一线人员拿不到高工资,自然就想跳槽。这样就导致企业花了很长时间培养的人才,跳到其他行业或者公司。对企业的发展也极为不利,这样就会导致恶性循环。
另外,国内的企业比较重视眼前的利益,不注重长远利益。就像文章中所说的,只向时间短,见效快,收益高的行业投资。但是像光刻机,高端机床,手机射频部件这样周期长,收效慢,核心技术还被国外控制的领域,就不太愿意投资了。毕竟烧的钱太多了,到头来可能还不如国外产品的性能,这样前期的投资就有可能打水漂了。
但是呢,对于这样的观点,不是短时间内可以纠正过来的。毕竟人要生活,钱就是基础。只要有钱了,你才能没有那么多烦恼,不用每天为生计发愁。还有就是,国外发达国家的福利待遇要比国内有优势,这也是国外吸引人才的一方面。
但是要看到,国外发展了这么多年,好多制度都比较成熟了。而国内才发展不过70多年,要摸索的还比较多。所以说,当下国内科研大环境有这样那样的劣势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国家也不算十分富裕,用钱的地方也比较多,也只能紧着重大科研项目投资了。可以说,只要等到国内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整体的科研大环境肯定会有所转变的。说实话,国内能在短时间内达到现在的水平,已经极为不易了。毕竟还要兼顾全面发展,还能要求怎样呢?
看了楼主的文章,非常认同他的观点,我们的科研体制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刻了,但是如何改?我们不妨看看最强大的美国是如何做的,美国没有科技部,政府也不管经费立项,而是买产品,军方要新一代飞机,把各种需求列出来,企业自己去研发去竞标,你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产品来,军方验收合格了,货比三家,最后中标的才能拿到政府的订单,中间环节政府一概不过问,这样企业就会去配置科技资源,弄虚作假是没有可能的,企业也必须精打细算,哪些可以外包降低风险的,如何获得最佳的组件总成,他会再分包,这样就带动了小型企业围绕大型企业的产业链,小型企业在大树下获得稳定的收益,得以持久地研发能力,企业也会去投资大学教授们的科研成果,企业的人有着足够的专业知识,教授们想骗他们是很难的,再者企业间是竞争的,你太苛刻了教授们投了他人,你就没了资源。
国家投资科研最好只是在那些最冷门的基础学科里,连企业都不愿意光顾的地方。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知识产权,如果个人,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创新,发明,甚至创意都不能形成产业,或者变现成为收益,个人,小微企业就不能逐渐壮大持续发展。
25年前我在日本取得博士学位、10年前回国。从科研角度来说、国内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太急功求成了、所以很难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我在日本是硕士加上博士课程共5年、我就研究的一个课题。这个课题前面的博士已研究了5年、加上我的5年、再加上我后面的博士、共15年。研究就是不断失败的过程、在失败中吸取know-how。这是最珍贵的东西。最后的成功只不过水到渠成的结果。我回国后、看到许多研究项目只是刚摸到皮毛就结束了、太可惜了。这种研究方式、没有know-how积累、所谓的成果也是没什么价值。
写的很正确,非常真实,观察思考得非常深入。这个就是社会现实,社会的进步是很缓慢的,谁也没有办法一人之力改变。就连施一公这样的牛人也很难从局势上扭转,不得不妥协和让步。
烽火戏诸侯的事,历史上真的存在过吗
烽火戏诸侯看似合理,其实疑点重重。
其一,褒姒的笑点
丰镐附近诸侯,远近不同,不能同一时间到达。烽火台的作用在于先期预警。先到的诸侯见不到敌人,属于正常现象,没有必要慌乱。后期诸侯逐次到达,了解到并无寇患,只需解围即可。
整个过程并没有好笑的地方。
其二,犬戎的位置
西周时期的中国,是为一种华夷杂处的局面。
《左传》文公九年秋:“楚自东夷伐陈”,似东夷在楚、陈之间;
《战国策·魏策》:“楚破南阳九夷”,则九夷在南阳。
秦汉一统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远处四裔,华夏居中的观念深入人心。
后世见犬戎中带有一“戎”字便认为其必定位于大西北。
申国故址在今河南南阳,距丰镐遥远。
若是犬戎位于丰镐西北,申国联合犬戎,就要越过镐京,还要说服犬戎出兵,其间变数太大。
实际上,犬戎的位置应该在丰镐东南,而且肯定离申国较近,两国平时联系紧密。所以当周幽王有意废掉申后与太子时,作为太子母国的申国便联合犬戎起兵,杀幽王。
其三,烽火台
烽火台其实是汉代为防备匈奴设置。匈奴常年骚扰汉朝边境,来去如风,烽火台作为一个有效的消息传递手段,可以第一时间通知长安及沿途各郡县,早做准备。
以当时华夷杂处的实际情况,设置烽火台没有意义。
烽火戏诸侯,可能只是民间巷谈,实际上子虚乌有。
更多历史品评、讨论,请关注头条号 - 探微阁主!
标签: #未动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