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说到“安徽”你会想起什么
首先想到的是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是一个旅游大省!
黄山、天柱山、九华山、天堂寨、八公山等,真的是非常迷人的地方!
我不是安徽人,但是我非常喜欢安徽省和安徽的山山水水!
祝愿我们祖国、祝福安徽省和安徽人民发展越来越好!
对于安徽,我首先会想起安庆和徽州这两个地名,因为安徽正是由这两个地名的合称而得名。安庆这个地名沿用了下来,只可惜徽州这个地名已经不存在了,尽管如此,也应该记住曾经有过这个地名。懂得追根溯源才能认识得更加深刻。
谢邀!
说到安徽,首先想到黄山。
众所周知,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恒山之幽静,嵩山之峻峭,峨嵋之秀丽……黄山集各山之长。
黄山有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爭辉;玉树琼枝春夏秋冬各异;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美不胜收。
徐霞客游遍此山赞叹:"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又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更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
提起我的家乡安徽我就感到自豪。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风光格外美,家乡的人,家乡的戏,家乡的风情最绚丽。安徽和江苏古时称为江南省,是一六六七年康熙皇帝将江南省划分为安徽江苏两省,省名安徽两字取于安庆和徽州府首字。提到安徽就想起了黄山:黄山位于安徽东南方,以奇松怪石风景秀丽而名扬天下,从一九八七年徽州屯溪市更命为黄山市以来,旅游业飞速发展,每年有数千万游客云集黄山游览赏景,黄山名扬天下,是安徽人的骄傲。在安徽还有让安徽人感到自豪的就是黄梅戏。黄梅戏发源地在安庆市,有资料记载:古时湖北黄梅县发大水艺人逃荒要饭,把当地采茶戏带到安庆,也有人说是安庆本地怀宁县艺人发明的。传说无可考证,可黄梅戏是安庆桐城县罗岭人严凤英,在安庆传承发扬光大完全是事实,安庆就是黄梅戏的发源地,在安庆市的大街小巷,男女老少人人都会唱几句黄梅戏。严风英主演的黄梅戏老三篇《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在五十年代,名扬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声誉国内外。提起了安徽就让人想起了黄山黄梅戏这二黄。黄山旅游业正在腾飞,黄梅戏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正在发扬光大。安徽十六市都有许多名胜古迹名人足迹,要写十天也写不完,为了答题仅选取黄山黄梅戏两个世人熟知的安徽名片,充实内容。这正是:人杰地灵安徽省,黄山黄梅远扬名。物华天宝山河秀,风流人物古传今。
黄山迎客松。
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
说到安徽,我首先想到的是徽商,老话说:无徽不成商吗。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徽商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位或许说了:“胡雪岩是杭州人啊?”错了,胡雪岩,安徽绩溪人是也。
那第二个是谁呢?朱元璋!这个臭叫花子出身的皇帝,可是地地道道的安徽凤阳人也。
第三个想到的就该是黄山了。为啥呢?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能忘了吗?
既然说到了黄山,那自然不会把“黄山毛峰”撇一边不提吧?它怎么也是当初赫赫有名的四大名茶之一呀!
黄梅戏就别提了,十三亿人怕是十亿人都知道。一首“夫妻双双把家还”,能唱下来的至少也得以百万记吧?
夫妻双双把家还了,住哪儿呢?他们住的,那可是典型的灰瓦白墙、世界闻名的徽派建筑!
在安徽,还有一样过去特出名,啥玩意儿?贞节牌坊啊!为什么它们那儿会有那么多贞节牌坊呢?您想啊,过去男青年们,都跑出去经商去了,有的恨不得昨天晚上刚入完洞房,今天一大早的就离开家门、远走高飞的做买卖去了。有的人死在了他乡异地,也有的人发了财,在外面又娶妻生子、安居乐业了。家里的女人咋办?伺候公婆,守寡到老呗!一代代寡妇的心酸泪,造就了那么多的贞节牌坊!记得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说安徽人不吃茴香。为什么?不是嫌茴香不好吃,而是忌讳茴香二字,因为这两字与“回乡”同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走了,不做出个人样,就别回来!
改革开放之初,咱北京城里头哪儿来的小保姆最多,一个是四川,再一个就是安徽。
您说这么多人都一茬儿接一茬儿出去经商去了,那么有名的“臭鳜鱼”都让谁吃了呢?哦,还有无为的“板鸭”,它的名头,不仅不亚于符离集的烧鸡,其味道也丝毫不比广东的烧鹅逊色!
“臭鳜鱼”、无为“板鸭”、符离集“烧鸡”这三样,除了好吃,还是下酒的最佳菜肴。什么?没酒?笑话!“古井贡”哪儿出的?到了安徽不喝“古井贡”,还非得自己带瓶二锅头过去?这不是放着河水不洗船吗?
啧啧啧啧啧~~这又是鸡又是鸭又是酒的,我看咱今儿趁早儿到此为止吧。再聊下去,非把我哈喇子馋出来不可……
战争中有哪些奇特的计谋
春秋时期《假道伐虢》,历史里著名的奇特计谋,晋国假意借道虞朝,在灭虢国之后,回头就将借道的虞朝一并歼灭,为何需要这么麻烦呢,源于虞朝和虢国是一对关系不错的小国,如若攻打其中任意一方,都会被双方联动互援。
而作为中型偏上的大国之晋国想要吞并这两小国于是就想出了“假道伐虢”的计谋,因为同时征战两国难度肯定会加大,但如果能征战其中一个,让另一个袖手旁观,岂不快哉。
晋国,作为春秋时期为数不多的大国,在军事力量上与侵略上都有些想法,最初为了扩张势力打算清算周围小国时,屡次频繁的在虢国边境制造事端,而虢国自知实力较之晋国差距悬殊,与虞朝结盟,达成相互出兵协议。
如果晋国想稳灭虢国那么必须有一打二的实力,如若达不到,也只是劳力伤财,得不偿失而已。
贪得无厌中《假道伐虢》计谋
晋国面对这两结盟的小国当时也有心无力,最终才由大臣荀息献上良策,方破困局,良策就是《假道伐虢》,虞朝的国君在众国中皆有耳闻是一位贪得无厌的君主,荀息的假道伐虢就是投其所好,提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作为美谈,送给虞公,事后只要灭了虢国在灭虞国,这些宝物都能如数归还。
虞虢两国作为唇亡齿寒的小国,输就输在虞公贪了晋公的那两件“屈产良马、垂棘之壁”,而当时虞公却好言对那些劝解自己的大臣讲到:“怎么可以为了一个弱朋友而去得罪一个有实力的朋友”。
晋国大军在借道虞国成功后,仅历经四月就将虢国灭了,而这四月虞国不仅不帮衬虢国,还稳坐钓鱼台,最终在虢国被灭后,晋国再次假意相送虢国掠夺财产之礼,将大军驻扎在虞国附近。
虞公贪婪蒙蔽双眼,在一次晋献公约虞公打猎之际,里应外合,将虞公困于城外,占领虞公京城后将虞国轻而易举的灭亡了。
这个典故也告诉大家,切不可做一个贪婪之辈,轻则重伤他人信任,重则灭亡自己朝纲,后续因为这《假道伐虢》历史也出现过类似的计谋,也都颇有奇效,从这点可以看出,人性的贪婪,也是永无止境,而不是有前车之鉴就能约束人性。
文/探索历史奇闻
标签: #宁津95.2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