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已至,寒潮席卷中国北方。当千家万户拧开暖气阀、工厂机器轰鸣运转时,一条钢铁动脉正以每秒18米的速度穿越太行山与燕山,将4.5亿吨年运量的“黑色黄金”从山西大同输送至渤海之滨——这便是中国西煤东运的“战略通道”大秦铁路。在11月寒潮侵袭中,这条铁路以日均124.5万吨的运量高位运行,每13分钟发出一列满载电煤的2万吨重载列车,用“中国速度”守护着13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温暖与光明。
大秦铁路的每一节车皮都承载着沉甸甸的民生重量。其运输网络辐射26个省份,支撑着京津冀80%的冬季供暖用煤,为全国300多家电厂、6000余家工矿企业注入“工业血液”。面对今冬气温骤降,铁路部门以“一企一策”精准对接需求,通过优化装车流程、压缩车辆周转时间至2.51天,实现电煤“即到即卸、即卸即返”,日均120万吨的运量相当于每天分流4.8万辆30吨公路运煤卡车,既缓解交通压力,更确保民生用能“不断档”。这种“煤流定车流、需求配空车”的智慧调度,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生动注脚。
从1988年一期工程竣工到如今33年累计运量突破90亿吨,大秦铁路始终是中国铁路技术创新的“试验田”。其首创的2万吨重载列车常态化运行技术、3万吨级试验突破,以及智能巡检机器人、5G远程监控等29项专利,让这条铁路的运输效率较开通初期提升400%。面对极寒天气,铁路部门启用石英砂防滑装置、高速摄像头智能识别系统,实现故障点自动抓拍与分析,将210节车厢的列车检查时间从2小时压缩至15分钟,以“人工+科技”双保险筑牢安全防线。
作为全球重载铁路的“环保标杆”,大秦铁路用行动诠释“绿水青山”理念。全线178个防尘站每年喷洒4000吨抑尘剂,使运输粉尘污染降低90%;电力机车牵引占比100%,较柴油机车减少75%能耗,90亿吨货运量相当于再造两个塞罕坝林场的碳汇能力。在“公转铁”政策推动下,这条铁路不仅保障能源安全,更以每亿吨煤炭替代公路运输减少27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的实绩,为全球交通领域碳达峰提供“中国方案”。
大秦铁路的传奇,本质上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缩影。占全国铁路1%里程承担20%煤运任务的背后,是铁路部门与地方政府、港口、企业的“合署办公”,是“运输-就业-产业”联动效应的持续释放。当列车以13分钟间隔飞驰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钢铁巨龙的奔腾,更是一个国家通过现代化基础设施守护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与智慧。
寒冬终将过去,但大秦铁路的故事永不落幕。这条永不停歇的“煤河”,正以中国速度、中国质量、中国标准,在能源保供的长卷上续写新的篇章。(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