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本大迁徙:北向资金单月净流入创年内新高
截至6月30日,北向资金单月净流入规模达589亿元人民币,这是自2021年12月以来最大单月净流入,资金流向监测显示,外资正在重新配置中国资产: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MSCI)中国指数本月跑赢新兴市场指数4.3个百分点,贝莱德、高盛等机构相继调升中资股评级。
这种趋势逆转的背后,是中美利差收窄带来的估值修复,当前10年期美债收益率回落至3.8%,而中国国债收益率稳定在2.7%附近,两者利差从去年11月的-1.5%收窄至-1.1%,德意志银行测算显示,每收窄0.1%的利差可带来约120亿美元跨境资金流动。
值得关注的是,南向资金呈现"逆周期"特征,尽管港股持续反弹,内地投资者通过港股通净卖出达78亿港元,这种"北热南冷"的格局折射出机构投资者对两地市场估值差异的精准把握——恒生指数市盈率仍处10年低位区间,而A股消费板块估值已回升至历史中位数。
行业轮动密码:从"旧经济"防御到"新动能"进攻
市场风格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上半年领涨的电信、能源等防御性板块开始滞涨,而此前深度调整的科技与消费板块重获资金青睐,数据显示,6月信息技术板块资金流入规模环比增长240%,其中人工智能概念股平均涨幅达18%,宁德时代为代表的新能源板块获外资增持超50亿元。
这种轮动背后是产业周期的更迭,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5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6.8%,远超整体制造业4.1%的增速,政策层面,《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等文件密集出台,预示着数字经济将接棒传统基建成为新增长极,值得注意的细节是,科创板50指数成分股研发投入强度达12.3%,显著高于主板2.1%的平均水平。
消费复苏呈现结构性特征,虽然社零总额同比增长12.7%,但细分领域分化明显:金银珠宝类增长32.4%,而家电类仅增长3.8%,这种"口红效应"折射出居民消费信心的渐进式修复,高端白酒龙头企业的预收款同比增长21%,显示消费升级趋势仍在延续。
政策工具箱持续发力:从流动性支持到制度创新
货币政策正在展现新的灵活性,6月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下调10个基点,推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同步下行,更具深意的是,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这个自2022年4月以来的首次调整,直接释放约200亿美元流动性,为外资流入提供了制度保障。
资本市场改革步入深水区,全面注册制落地后,A股IPO过会率提升至92%,同时退市公司数量同比增长40%,形成"有进有出"的良性循环,港交所"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新规"的实施,已吸引12家硬科技企业递交招股书,募资规模预计超300亿港元。
地方专项债发行提速值得关注,截至6月中旬,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达2.3万亿元,完成全年额度的61%,资金重点投向新基建领域,其中5G基站、数据中心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占比提升至35%,这为相关产业链带来确定性增长机会。
风险与机遇并存:三组关键数据的警示
在乐观情绪蔓延之时,三组数据值得警惕:A股股权质押规模仍达2.1万亿元,涉及上市公司超800家;港股做空比例维持在18%的高位,显示空头力量尚未完全退场;人民币汇率波动率指数升至9.8,创年内新高,暗示外汇市场博弈加剧。
对于普通投资者,当前市场需要把握三个原则:一是遵循"政策+景气度"双轮驱动策略,重点关注获得产业基金增持的专精特新企业;二是利用ETF工具进行行业配置,避免个股黑天鹅风险;三是保持动态平衡,当沪深300指数股权风险溢价回落至历史均值下方时,应适度降低仓位。
标签: #财经新闻财经新闻每日财经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