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工作要祛除“打招呼”顽疾

admin 6 8

某些地方,基层干部常需面对各类“打招呼”的干扰:一个来自上级部门的“关切”电话,一份语焉不详却份量十足的批示,一条请托照顾的私人信息。这些看似寻常的“招呼”,实则已悄然成为侵蚀基层运转的隐秘力量。

“打招呼”现象,根植于官僚主义土壤,滋长于人情社会的模糊边界。究其本质,是公权力在非正式渠道的扭曲表达,其背后常常暗藏着某种私利的驱动或不当干预。当“招呼”声此起彼伏,基层工作便逐步偏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轨道,转而服务于某些特殊诉求,其公共性与公正性便如沙中筑塔,根基动摇。

“打招呼”打散的是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专注力。基层干部本应专注于落实政策、服务民生、解决实际困难。然而,当过多精力被“谁打来的招呼”“如何回应招呼”所牵绊,其工作重心便必然发生偏移。一个“招呼”就意味着一项计划被打断,一次调度被打乱,宝贵时间与精力被无形切割。长此以往,基层干部被拖入疲于应付的泥淖,真正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动力与智慧则被不断消耗、消解。

“打招呼”打断的是国家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畅通性。中央政策制定后,关键在于基层精准执行。然而,各式“招呼”的介入,极易导致执行标准不一、节奏混乱。该优先处理的事务可能被后置,不该倾斜的资源却因“招呼”而集中。政策在执行中变形走样,资源在分配中失序失衡,政策初衷在层层“招呼”的干扰下被稀释、被扭曲,最终损害的是政策整体的严肃性和治理效能。

破除“打招呼”积弊,须从源头发力,以制度刚性筑牢防线。一方面,要持续强化纪律规矩教育,让干部深刻认识“打招呼”的实质危害,自觉抵制干扰,筑牢思想堤坝。另一方面,更要扎紧制度笼子,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使考核结果真正反映工作实绩而非“关系”深浅;要严格规范各类督查检查,明确标准、公开流程,压缩人为干预空间。同时,应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对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打招呼”行为,坚决依规依纪依法严肃查处,让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抵制“打招呼”陋习,为基层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基层干部更需挺直腰杆,勇于对不当“招呼”说“不”,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事业中去。

作者:贺梦梦(榆林市横山区行政审批服务局)